汉寿: 县级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初探

2017-10-12 11:10 来源:汉寿县审计局 徐锐
阅读次数:
字号:【

县级审计局是我国最基层的审计机关,接受当地政府和市级审计局的双重领导,在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对象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会计电算化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业务管理呈现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趋势,审计机关的审计手段也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过渡,在审计工作中信息技术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如何搞好信息化建设是目前许多县级审计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现状

县级审计局信息化建设一般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

县级审计局审计信息化建设一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如果任其发展,将导致与上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审计对象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难与以实现网络互联,联网审计将不能实现,同时由于建设进度不一致将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因此,县级审计局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标准,整合现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二)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县级审计局审计机关因经费不足一般对硬件的投入相对较少,配置处于低水平状态。随着审计工作和审计对象信息化的发展,正在使用的电脑因更新换代周期长配置落后,导致许多应用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加上计算机的更新淘汰折旧很快,现有硬件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电脑数量略显不够,严重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大部分的县级审计机关还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机关局域网,成为实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县级审计局的硬件设备现在处于低水平建设和层次上,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

(三)审计业务软件应用水平不高

县级审计局大部分干部计算机操作基础较差,又缺少培训的机会,所谓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就是上网看看新闻、收集下资料,利用办公软件起草、打印一些文件、表册等,基本没有开展审计业务软件方面的尝试,目前县级审计局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功能单一、发展缓慢等问题,没有及时把信息化建设重点转移到审计实施和业务管理的应用上来,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氛围不够浓,加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以解决,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自下发后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信息化建设还应加快步伐。

(四)审计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由于审计行业的特殊性,目前县级审计局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分散在内部不同部门之中,共享程度不够,缺乏整合利用,如审计对象的基础材料,大都分布于审计项目的档案或审计人员的记忆中,及时难以查找和利用。内部不同部门在信息资源的集累和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通用性差等问题,造成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县级审计机关急需加强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五)缺乏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人员缺少培训

由于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复合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还跟不上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审计人员还不能利用计算机和审计软件的功能进行审计,缺乏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完成计算机审计的任务。审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较低,一年到头疲于应付各项审计任务,难以抽出时间专门培训以提升整体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培训或者自学。

二、对信息化建设的一点建议

为了全面实现县级审计局要审计工作信息化,使审计工作趋于规范化、标准化,根据“金审工程”的要求,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对计算审计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在现有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加大对金审工程应用系统配套设备的投入,确保金审工程应用平台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硬件系统主要包括:客户端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安全设备和机房设施建设。客户端计算机设备,主要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办公和审计实施用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要求其配置能够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一线审计人员要保证人手一台电脑(最好是笔记本电脑)。网络设备按审计署的指导意见要求的标准,审计信息化运行的必须设备,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超前发展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勤俭节约原则。信息网络、网络安全严格国家标准确执行,确保网络畅通与安全。服务器设备主要是购买能满足网络系统、应用系统运行所必须的服务器设备。安全设备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查、身份认证、VPN。存储设备包括磁盘阵列、磁带机、光盘刻录机等。中心计算机房是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安全管理中心,要与人员办公隔离,为保证中心机房内的各项设备正常运转,要具备防雷、防火、恒温、抗静电等安全条件,机房要求至少15平米左右。

(二)搞好局域网、审计专网、审计外网、审计门户网站的建设

在建立完善局域网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推广使用审计署开发的金审工程应用系统,为实施审计信息化搭建一个技术先进、可持续发展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信息化操作平台,应组建计算机中心应用平台,完成与市局、省厅的连接,实现金审工程(一期)审计管理系统地方版“1拖N”的软硬件部署建成审计专网,审计专网运行审计业务,包含机关办公区、业务系统区、核心数据区、数据处理区。审计外网是互联网接入网,与审计专网实行物理隔离,主要运行审计门户网站等,内容包括审计政务公众信息,包括审计政务公开、审计法律法规、审计网上宣传、审计网上举报、审计成果发布、审计论坛等,实现审计政务电子化。

(三)构建一个信息化建设安全运行体系

为保证审计信息化的正常的运行,应制订审计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安全防范、安全管理策略,确保数据安全。设置审计专网、审计外网(因特网接入网),实施安全保护;通过安全认证、病毒防范、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灾难备份实施安全防范;通过制定网络管理、安全专管等安全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四)提高审计应用软件应用能力,建立审计数据库,探索预算跟踪、联网审计

多学习先进经验,引入审计软件,提高审计人员应用能力。引入审计现场实施系统软件,解决现场计算机(网络)审计的难题,并在审计规范、审计日志、审计档案、审计进度跟踪等方面逐步完善。在审计操作实施部分引进内部控制测评、财务、技术指标分析等专业软件;引进财政税务审计、金融机构审计、基建审计等专用辅助审计软件。推广应用现有的通用软件,提高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中实际运用的能力,利用编程语言及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研制开发一些实用工具。开展审计对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审计,尝试对通用会计软件的科目设置,数据核对以及系统权限设置、数据处理、库结构等进行审计评审。结合审计实际开发辅助审计软件,根据行业特点和审计实施需要,对引进审计署开发研制的各种辅助审计软件,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消化、补充、完善。对未开发的辅助审计软件,选择一些重点审计项目进行开发,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小组的作用,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先试点,再推广,并积极开发。建立基础性审计资源数据库,包括被审计单位资源数据库、审计线索库、政策法规库、专家经验库、典型案例库等的建立,对各数据库的初始数据明确分工到各科室进行采集,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做全面调查,完成初始数据录入,完成被审单位数据导入模块的开发与规范,做好AO系统审计分析模块的二次开发,完成AO系统和OA系统的数据交互。预算跟踪、联网审计是要探索一个实时、动态的远程联网审计格局,建立新型的审计方式,有效提升综合审计监督能力,针对大部分单位已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探索通过建立与国库集中支付平台的连接,实现联网审计,这是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人员培训,搞好信息化审计队伍建设建设

为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尽快解决审计机关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需加大培训投入,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加快培养一支能胜任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的新型队伍包括加强培训、设立计算机审计的专职部门、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实现审计业务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培养一支高素质审计队伍。

审计工作实现信息化,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能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到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到动态审计和静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现场审计到现场审计与网络审计相结合。县级审计局应加快是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履行审计机关职责,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归档时间: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