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附加价值,是指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新创造出的价值。不仅产品有产品附加价值、品牌有品牌附加价值、服务有服务附加价值,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机构运行的一项职能和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可以产生附加价值。这种附加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国家体系健全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那么如何从政府审计工作中挖掘出更大的价值、提升政府审计附加价值,笔者认为可以从审计作业链的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实现。
一、拓宽审计的角色
在传统的固有观念中,总是单一地将政府审计的价值和作用主要归集为维护财政资金的规范性、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多样化、多重化,使得政府审计附加价值的创造受到了传统政府审计定位的局限。
要打破这种局限,就要拓宽审计的角色、重新定位审计的立足点。审计不仅要担当公共财政卫士,还要做政府部门的谋士、做百姓群众的贴心人。在审计计划制定和项目安排上,要关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老百姓的所需所求、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事项;在审计提出建议和意见上,要侧重为改进政府部门管理出谋划策、为解决百姓所需集思广益、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二、提高审计的实效
审计附加价值的创造过程也是政府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想要创造出较高的附加价值,就要提高审计工作各项环节的实效。
提高政府审计的实效,表现在审计效率的提高:一是要形成统一、规范、标准的审计操作规程,减少因现场实施混乱、多头分散、重复工作对审计效率的影响。二是要整合优化审计资源,一方面整合审计人员的人力资源,取长补短,利用团队职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最大效用;另一方面整合优化各项其他审计资源,建立审计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统筹项目科学实施、实行项目“1拖n”捆绑审计,一果多用。三是改进审计模式、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从传统的低效手工审计方式向现代化、信息化的高效审计方式转变。
提高政府审计的实效,表现在审计品质的提高:一是要讲求时效性,审计模式要从事后监督逐步向过程控制转变;二是要讲求专业性,审计判断的依据和标准要客观、专业,经得起推敲,以维护政府审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三是要讲求可行性,审计建议的提出要突出建设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三、增强审计的效益
如果把政府审计的过程比喻成企业的生产线,那么最终产生的审计效益就是政府审计产出的产品,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审计附加价值的最终体现。要使审计产品产生较高的附加价值,就要着重增强提升审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增强审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要促进审计效果的充分达成实现。一是提高审计意见建议的落实程度,让审计效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促进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把审计对象置于公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之下,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增强审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要实现审计结果的充分转化利用。一是构建审计结果共享平台,建设审计资料数据库,实现审计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二是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加工提炼、总结研究,将审计结果课题化、学术化,促进成果再生成果;三是扩展审计结果的运用范围,与多部门合作沟通,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法纪监督、行政监督、宏观管理等结合起来,促使审计结果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