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北京小学生提出给公车上红牌便于接受监督的建议,在微博上被人们一次一次的推介和转发。公众满以为找到了一剂治愈公车私用、遏制车轮上的腐败的良药。对此笔者却要泼点冷水,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至少以下几种情况对公车挂公牌是“免疫的”。
一是“借车”。审计中常常发现,从下属单位或者相关企业借车使用,在本单位报支与车辆相关的费用。二是“租车”。笔者在某镇审计时发现,为了工作需要该镇就租了近10部车,一年发生保险、维修、油费、驾驶员工资等支出将近200万元。三是“献车”。有的单位和个人,主动把车献给领导或关键岗位实权人物使用。
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公车挂上公牌后,虽然公车私用的现象大幅度减少,而用于公车方面的支出不降反升。因此可见,车轮上的腐败不能指望用一招就能解决一个积弊已久的问题,应该多管齐下,打出组合拳。笔者认为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细化刚性预算。要将公车支出预算到每部小车,细化到每项明细,实际执行预算时一定要有刚性,不得随意追加,更不允许随意变通。二是公开预算和决算。每年的全口径的预、决算要公之于众,见得了光,经得起晒。三是加大问责力度。对于超预算安排、变通报支公车费用等行为,要加大问责力度,对接收“献车”使用的公职人员应视同受贿罪认处。四是加大举报力度。要发挥群众的力量,让各种车轮上的腐败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钮铭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