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副总理在“食安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个阶段,保障好重大民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经济和民生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是第一要务,而改善民生是根本目的,搞得好,就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搞成“两张皮”,百姓就会缺乏受惠和舒心感,经济发展也会缺动力。政府要顺应这种趋势,加快转变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触动利益的事,一定要从大局和人民利益出发,不搞“屁股指挥脑袋”的本位主义。
作为审计部门来讲,应放宽视野,力戒本位主义,主动适应形势,扮演好经济秩序维护者、经济决策参谋者、经济运行监督者、政治文明促进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审计经济谋士、卫士作用,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重点关注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合力抓大事、全力保质量、大力促规范,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一、定好审计“位”。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其核心是促进国家良治。这是对国家审计本质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审计的核心和本质,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定位,紧紧围绕促进实现国家良治这个核心。我国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从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推进依法行政的角度出发,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通过审计,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健全制度建设。
二、号准问题“脉”。按照审计署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因地制宜抓好审计能力建设,要提高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全面审计的能力,增强在查处大要案上的突破能力;增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能力;增强实事求是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审计只揭露处理问题,不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就没有体现出审计的更高水平。提高综合分析水平,在对审计的重点资金、重点环节、重点内容查深查透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分析,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弄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危害影响,站在体制、机制建设高度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达到促进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标本兼治之目的。
三、把好财政“门”。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分配应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行筹划和管理。推动民生审计的开展,要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加大民生支出,促使更多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领域。以涉农资金为主线,关注财政政策和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的合理性、效益性。要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加大对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加大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资金投向和效益的审计监督,审计机关要很好地把好财政“门”,为促进财政审计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审计机关要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认真落实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审计的新要求,通过加强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可以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严重损失浪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护民生资金使用效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建设廉洁政府、绩效政府、信用政府、服务型政府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服务国家治理,做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作出更大贡献。(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