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审计部门执法状况亟待关注
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卫士,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免疫功能”,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监督机制下,其功能的发挥常常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
一、审计范围逐步缩小,审计对象趋于萎缩
基层审计部门的权限,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变化。近年来,质监、药监、工商等部门管理权纷纷上收,除了上级偶尔委托行业审计外,一般情况下,地方审计部门无权审计,而上级审计机关又无暇顾及,形成审计“真空”。现有的审计对象固定,特别是市委组织部委托的领导干部任前、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县人大安排的工作评议审计、县纪委安排的述廉审计等,又与常规审计项目形成重叠,导致有些单位年年审。有的基层审计部门甚至把一些本来可以合并为一个项目审计的乡镇学校、卫生院也单独列为审计项目,耗时费力又无多大效果,不仅引起了被审计单位的反感,而且降低了审计效能。
二、审计手段滞后化,与审计要求严重不适应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绝大部分仍处于手工操作状态,整体采用计算机审计的项目比例不到5%;单个项目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部分不到15%。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基层审计部门计算机辅助审计起步较晚,抓得不力,认识不够;技术力量跟不上;基层被审计对象没有达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要求,无法进行数据采集转换;经费困难影响了审计手段信息化的进程。
三、审计出的问题边缘化与泛众化,阻碍了审计处理与处罚
基层审计出来的问题,常常是带常规性、普遍性的问题,一些被审计单位,对这些问题没有认真整改,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量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造成违规问题集体化、边缘化。审计部门在处理时既要考虑当前财政供给体制的客观实际,又要依法处理。于是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多采取协调、人性化的处理,有些即使是严重的问题,明知不能整改到位,审计部门为了规避风险,也只能责令被审计单位自行整改。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屡审屡犯。
四、审计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青黄不接的趋势十分明显
从2002年新的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单位实行 “三定”方案后,基层审计机关的人员编制基本固定下来,但由于人员流动不够形成严重的一线业务人员年龄老化、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个别基层审计机关一线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已达到45岁以上,年青专业人才趋于断层,严重的青黄不接。行政管理人员则逐年增多,领导班子成员逐步增加,政策性安置年龄大、无审计专业技能的军转干部不少。
五、审计部门作为执法部门的泛边缘化倾向日趋严重,在求生存与求发展的夹缝中举步维艰
财政保障是审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的首要前提。目前财政对部门预算单位原则上只满足人员工资、补贴及部分办公经费,在上面没有硬性政策规定的情况下,审计部门也不可能单独实行全额预算。而且,一般情况下,为了弥补财力缺口,财政部门对有执法执罚职能的部门和单位,都规定了非税收入的上缴任务,审计部门做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也无法“独善其身”。在求生存与求发展的夹缝中,基层审计部门除了争取上级有关部门与领导的支持外,不得不把处理处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拿问题做交易的倾向。基层审计部门迫切呼唤系统内部的资金支持、项目支持、政策扶持。 (临澧局 闻立君)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