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勇担当 牢记使命敢作为
——论基层审计干部应该具备的修养
审计工作看似内容单一,相对独立,实际却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工作,区县审计机关是审计系统最基层组织,如何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审计干部我深知必须坚持责任与担当,应从以下方面来努力:
一是要胸怀全局,服务中心与大局。审计机关既是国家机关,又是政治机关;既是政府组成部门,更是党的工作部门。地方审计机关接受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这个“中心和大局”既包含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大局,同时又包含了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因此,作为基层审计干部,一方面,审计干部要注意加强对国家宏 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策的学习分析,加强对当地党委、政府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的学习和领会,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主动了解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各界对审计的需求,准确把握地方发展大局,适时调整审计工作的思路、重点和措施,确保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另一方面,必须树立审计全市“一盘棋”的意识,业务上主动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指导,工作中认真领会和贯彻上级审计机关工作部署,坚持依法审计和文明审计,不折不扣、高效地完成好上级审计机关部署的每一项工作。
二是要固本强基,提升素养夯实力。要筑牢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准,加强与审计相关的经济、金融、管理、逻辑、法律等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丰富理论知识,改善专业结构,做到“一专多能”,不断提升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实践的能力。要丰富知识储备。积极适应审计转型和发展的新需要,清醒认识自身的短板和不足,广泛涉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哲学、历史、法律、科技、国防、国际等各方面知识,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厚积薄发,切实提高新形势下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锻炼实战能力。主要是开拓创新能力,善于打破束缚,探索新的审计理念、内容、技术、方法。尤其要深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助推审计技术的革新;统筹协调能力,善于适应审计组织管理方式的调整,做好审计资源的整合和力量的搭配,注重审计项目融合、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提高“产品质量”,为宏观决策服务,为微观管理改进提出建议。
三是要肩挑责任,扎根事业铸忠心。作为基层审计干部,要锻造忠诚的品格。对组织忠诚,更加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本色,都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对事业忠诚,牢牢把握审计事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干好本职工作。要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全局审计人员自觉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审计事业发展相结合,永葆对党的审计事业忠诚的政治品格,用实际行动交出改革大考的合格答卷。对团队忠诚,牢固树立全局观念,通过拓展训练、大型审计项目、文体活动等途径,大力培养和弘扬以大局观念、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为核心的团队精神,促使每一个人都能立足本位,做好本职,在工作中做到相互信任,力量共享;相互理解,包容共济;相互补台,责任共担;相互谦让,携手共进。
四是要争创一流,牢记使命敢担当。作为基层审计干部,要坚持“牢记使命担当,服务审计中心”这一主线。提升主动担当的意识。要时刻不忘肩负的职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全力以赴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真正发挥经济发展“助推器”、深化改革“催化剂”、权力运行“紧箍咒”的作用。提倡勇于担当的作风,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审计事务。对矛盾和问题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对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改革发展深层次问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对急难险重任务豁得出来、顶得上去。提高能够担当的本领,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把零散知识系统化、感性认识理性化,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努力使自己成为理论工作的“政策通”、审计工作的“活字典”和业务工作的“多面手”,真正成为堪当重任的排头兵。
五是要转变作风,凝聚力量树形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与审计工作业务目标融为一体,做到业务工作部署到哪里,基层组织工作就服务延伸到哪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抓好“关键少数”。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审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层层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任务。坚持把思想教育、制度约束和考核监督相结合,书本学习、正面激励、反面警示与实地感悟相结合,确保取得实际效果。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将审计文化与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与底蕴,引导审计人员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形成学习典型、崇尚先进、勇于争先的良好风气。尊重审计人员的个性特征和利益需求,多一些人文关怀和激励肯定,积极为全局人员谋福祉,增强机关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