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 “研究型审计”走起来
为认真贯彻落实侯凯审计长关于做实做细研究型审计的工作要求,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研究印发了《审计署成都特派办关于加快推进研究型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从职责分工、项目研究、成果提炼、措施保障等方面,切实转变观念、付诸行动、务求实效,做实做深研究型审计,助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确定一条主线
认真贯彻落实侯凯审计长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结合“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政治—政策—资金—项目”为主线,聚焦主责主业,将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融会贯通于审计全过程。
树立两大目标
以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为主要目标,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管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优化审计组织方式,以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层次和水平,推动特派办审计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打造三条路径
一是强化审前政策研究。项目实施前,对国家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等开展深入研究,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难点、改革堵点,突出前瞻性、时效性。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审计组进点前全面搜集和梳理审计对象的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实施、资金安排等情况,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
二是强化审中过程研究。项目实施中,聚焦审计对象、行业特点,系统分析管理模式和内控机制,有针对性地揭示行业性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如企业审计处在项目中针对制造业企业特点,以财务收支为基础,以成本核算为抓手,沉下心来研深研细、查深查透,力求审计一户企业、搞懂一个行业,对被审计对象精准画像。
三是强化审后总结评估。项目结束后,组织开展审计项目“回头看”,通过对审计项目的复盘,深入研究和打磨可供复制和推广的审计思路、方法和技巧,促进成果转化。如行政事业审计处在项目结束后组织开展“大家谈”专题研讨活动,通过相互谈、集中谈、专项谈等多种形式,总结经验教训、分享心得体会,让参审人员同学习共进步。
提炼四项成果
一是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收集和整理审计对象基本情况,动态掌握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状况等信息,开展数据整理和归纳分析,为审计项目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
二是健全审计技术方法库。总结和提炼大数据审计方法手段,不断完善审计查核问题方法库,丰富审计手段、优化审计思路,为审计项目的开展提供方法支持和技术保障。
三是建立查核问题案例库。不断积累总结重大问题查核思路方法,打造一批特点突出、普适可学的经典案例,为审计项目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路径遵循。
四是建设行业领域法规库。不断收集、整理和完善本行业领域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践行“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的审计研究路径,为审计项目的开展提供政策法规支撑。
强化五重保障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研究型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办领导任组长,其他办领导任副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办研究型审计工作的开展,指导和协调解决研究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等。
二是营造全员研究氛围。在全办树立“人人向学、个个钻研”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办领导的“头雁”作用,做好表率、带头研究;各处室争做研究型审计中坚力量,做好各个环节的研究工作;青年审计干部围绕“能查、能说、能写”目标,练好审计基本功,积极开展审计研究。
三是加强研究能力建设。在“双实务导师”制和“135+”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根据青年审计干部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并加强过程跟踪;培养一批大数据分析能手,带动全办审计干部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开展集中学习和业务交流,开发和培养审计干部研究型思维。
四是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将研究型审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压实目标责任,树立大搞研究的鲜明导向;改进考核评比标准,对研究型审计开展情况较好的处室予以倾斜;就人员保障、经费保障、成果应用等出台配套措施。
五是拓宽研究形式渠道。对内百花齐放,用好各类学习平台和署管媒体、《桂溪学堂》等理论阵地,鼓励全办审计干部开展研究工作;对外借脑借力,组织开展外部专家讲学和理论研讨活动,深化与高校合作,实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提升审计研究水平。
《桂溪学堂》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