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型企业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从国有企业审计角度讨论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实践。在审计理念上向系统深入的研究型审计转变,围绕资金主线,坚持问题导向揭示风险隐患;在审计内容上精准发力,通过前期调研、学习相关政策等深入细致研究审计对象;在审计组织上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有机结合,加强过程指导和质量控制;在方式方法上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靶向和支撑作用,紧盯问题特征和改革发展方向开展大数据分析;在结果运用上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深化改革,揭示主要问题和风险隐患,集思广益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国有企业完善治理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研究型审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谋划审计工作,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治已病、防未病,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重要作用的内在要求。《“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侯凯审计长对开展研究型审计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坚持把立项当课题来研究,把问题当课题来研究,把建议当课题来研究。
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国有企业审计不仅要揭示企业风险,更需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从研究审计对象出发,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路径,围绕“做实”下功夫,将研究型审计理念和思维贯穿于计划立项、组织管理、项目实施、报告整改全过程。通过监督揭示问题,通过评价、咨询等“治已病、防未病”,促进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反腐倡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国有资本安全,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研究型企业审计的现实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审计事业的现实要求。
企业审计要促进国有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通过研究型企业审计提升国有企业实体经济的效率,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企业审计要促进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就要通过研究型企业审计揭示问题,摸清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国家企业治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企业审计促进企业权力规范运行,就要通过研究型企业审计评价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评价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权力的运行过程和结果,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和责任追究等;企业审计要促进国有企业领域的反腐倡廉,就要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加强审计问题研究,结合专项审计调查等手段,揭示企业运行中的重大腐败问题。可见,研究型企业审计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审计工作“四个促进”要求的重要抓手。
二、开展研究型企业审计严把审前“三关”
(一)把好“审计内容”关,推动审计目标实现。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新修订的审计法,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横向比较企业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从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大改革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内部治理、廉洁从业等多方面了解企业运营情况。根据审前调查情况,明确审计重点,确定要抽查的部门及下属子公司,促进国有企业规范制度、完善管理。
(二)把好“组织方式”关,保证审计项目质量。研究国有企业在行业领域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加强国家审计人员、大数据技术人员、内审人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深度融合、协同作战。根据经营范围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组成多个审计小组,跨部门整合审计资源,由业务骨干牵头,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相关审计项目计划落实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各审计组过程管理和审计质量管控,指导审计项目实施,注重反映“面”上的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确保审计成果政治站位高、宏观性强。
(三)把好“技术方法”关,提高审计项目效率。研究国有企业的业务性质和发展规律,通过一步步“解牛”,不断提高“庖丁”技艺。将全面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调取国有企业以前年度审计项目档案,了解相关巡视巡察材料,梳理企业基本情况。针对国有企业子公司众多、账套繁杂的特点,推广数据先行的组织方式,由专业的计算机审计人员开展分析,聚焦审计重点。通过建立数据模型,筛选重点数据,审查国有企业投资布局、投资项目等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并确定延伸审计范围,促进提升审计效率。
三、审前“调研式”研究,摸清国企“骨骼脉络”结构
为确保客观评价企业情况,真实反映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做好审计调查了解为基本抓手,紧扣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政策,研究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审计重点方向。以被审计对象对外公开信息为线索,借助信息公开等数据信息,全方位查找搜索、整理汇总被审计对象的组织结构、企业发展战略、重大项目投资和建设等情况。组织审计组成员,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共性业务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摸清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和改革方向,进一步研究明确审计方向,打牢精准实施审计的基础。
(一)深入挖掘企业特点,扎实开展研究型审计。通过对审计对象的前置研究,明确审计目标,为审计项目实施提供科学方案。分析党中央及地方对国有企业的决策部署,重点研究企业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政策措施的相关情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行业领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国家发展规划对相关领域的战略安排;分析主管部门及专家学者的观点意见,认真分析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历年检查报告、考核结果,被审计单位与相关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历年巡视巡察检查等情况。设计并发放审计表格给企业填报,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摸清资金、人员、资产、项目等家底。
(二)坚持大数据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坚持“数据先行、上下联动”的大数据工作机制,加强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的资源配置和协调衔接,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如常德市充分利用大数据审计监督平台、“云计算中心”数据资源,结合企业联网审计,全面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分析业务数据。通过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推进大数据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加大数据集中和关联分析力度,探索现场审计作业与后台数据分析一体化的数字化审计方式,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提升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进点前,将平日收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分析,派人员参与数据分析工作,将企业业务数据关联其他部门的数据,形成数据分析模型,得出疑点线索,为后续开展现场审计打下基础。进点后,数据分析组第一时间搭建数据分析环境,及时就相关系统数据情况和具体使用方法对审计组成员开展多轮次培训,与审计组充分沟通,根据审计情况不断修改完善数据分析模型。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采取前端账户与后台数据库查询相结合的方式,集中采集业务系统、财务系统等数据,充分利用公安、工商等外部数据,关联比对分析疑点线索。
(三)盯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编制审计方案。按照“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精准高效”的总体思路,将审计内容和重点划分为政策落实及职责履行情况、国有资产结构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企业风险管控情况、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情况等方面,强调抓主要矛盾,促进解决问题。将审计重点及事项明确责任人,明确完成期限,并予以表格化反映,从而进一步精细化审计任务。
四、审中“深入式”研究,找到国企发展“堵点痛点”
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实际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风险等审计重点,通过深入国有企业项目施工、资金使用等方面,结合国有企业财务和工程管理等相关资料,摸清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研究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全面分析可能存在的体制机制上的堵点、痛点,实现精准揭示国企发展短板。
(一)集体决策,正确把方向。审计组严格执行业务会议制度,每2周召开一次审计业务会议,在审计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分析审计发现的疑点线索,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讨论下一步工作重点,确定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与表述,研究如何调配和优化审计资源,为审计组把控审计现场节奏聚焦审计主责主业、准确把握问题定性提供了制度保障,极大提升了现场审计工作质效。
(二)注重证据严谨性,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在具体的资金流、业务流、资产流和信息流中关联核查重点事项问题,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当发现重要问题和关键线索时,审计组需要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关建证据如何获取;如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据链上的相关资金、资产和项目信息的背后是否反映出政策层面的问题;如何从政策层面提出解决问题和防控风险的建议。对发现的疑点线索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原因及造成的后果与影响,形成具体的移交材料。
(三)坚持严格依法、客观求实,合法合理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到事实清楚、结论准确、格式规范。注重研究问题事实,做到事实完整、证据充分、表述清晰;注重研究问题定性,做到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深刻揭示问题;注重研究问题处理,坚持“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该容错的容错,该依法处理的依法处理,该移送的移送。
五、审后“改进式”研究,为国企发展“建言献策”
在审后阶段,注重从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充分借助审计报告这一载体,总结归纳成果,对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梳理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更精准地提出改进性建议。同时,全面梳理审计问题整改清单,走进国有企业开展交流活动,分析讲解审计发现的国有企业发展中应关注的主要事项和问题,做实研究型审计,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成效。
(一)集思广益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审计建议的质量是衡量研究型审计水平的重要指标。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审计建议要具体要实的工作要求,在前期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既要加强同国有企业监管部门的沟通,也要广泛听取被审计单位、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意见,围绕突出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层面进行成因分析,坚持分类处理、精准施策,做到审证求因、对症下药,突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
(二)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分析提炼,揭示主要问题和风险隐患。面对大量的审计结果材料和具体问题信息,应要注重加强归纳提炼、分析综合,对审计发现问题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准确判断哪些是亟待反映的突出问题,哪些是常规问题,哪些是老问题、哪些是新问题,从而提高审计报告的针对性、时效性。对审计报告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形成有价值的审计要情、审计专报,为党委政府相关决策服务。
(三)压实整改责任,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为压实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主体责任和审计机关的督促检查责任,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主体责任和整改目标,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的销号机制、整改落实的总结回顾机制、审计整改的综合整治机制等,提升审计整改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